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的几点启示
发布时间:2009-10-14   信息来源:环球360在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8亿元、人均136元,发展到2008年底的10488亿元、常住人口人均折合9075美元,进入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60年来,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过程。一部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史,就是一部对首都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并加以运用的历史,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经验。

  不断加深对首都经济本质属性的认识

  60年来,我们对首都经济本质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工业化战略,是在全国加快工业化背景下确立的。在这方面,北京作为首都充分发挥了表率带头作用。但这一战略几乎把首都作为全国战略的缩影和模板,“首都特点”和“地方特色”均不明显。“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建设”模式探索过程,主要立足于对城市工业化战略的纠偏,重点强调“什么不能发展”,是一种“做减法”、“约束型”的发展战略。“首都经济”战略的提出,我们对首都经济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的“进取型”发展战略。首先,作为一级地方政府,北京市也有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就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内在需求,“首都经济”具有地方经济属性。但同时,中央在京资产在市域范围内占有主要部分。因此,首都经济不仅仅、甚至不主要是“地方经济”,而应当是包括中央在京资产在内的经济,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经济。更深一层次,与其他区域性经济不同,首都经济是基于首都特殊资源禀赋、由首都优势资源衍伸、投射出的经济。这是首都经济最大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所在。

  不断深化对首都经济产业方向的认识

  在“加快从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口号统领下的城市工业化战略时期,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给国家工业化贡献更大的力量,首都产业选择处于“全面性思维”状态,不管是“高精尖”还是“吃穿用”,都可以在北京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模式探索阶段,主要从首都所面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等约束条件出发,强调北京“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占地多、运输量大、污染扰民的工业”。“首都经济”战略的提出,确立了根据首都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的逻辑基点。首都建立了从单一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农业等现代产业形态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不断提高把首都资源“资本化”的能力

  作为首都,北京拥有雄厚的首都资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首都资源是加快北京发展的独特优势,完全没有必要另搞一套。但为什么较长时间以来,首都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这其中有我国宏观体制环境变化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与首都地位相联系的很多要素,或者仅仅是需要北京市为之服务的对象,或者仅仅是一种“睡眠性资源”。只有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首都资源才具备了向现实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宏观体制环境。体制环境主要是为首都资源“资本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真正完成首都资源向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转化,还必须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挖掘潜在资源、激活睡眠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史就是一个决策者们不断提高把首都资源“资本化”能力的过程。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任务,对我们把首都资源“资本化”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这种能力,“首都资源”才会真正成为加快首都发展的宝库和源泉。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环球360在线 - 环球360会员登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