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私人订制”助推薛城精准扶贫换档提速
发布时间:2016-08-01   信息来源:环球360在线   

       “农闲时节就到蟠龙河苗圃打点零工,一天能挣25块钱,再加上今后养山鸡赚点钱,一年收入个5、6000块钱不成问题!” 8月1日,在苗圃打工的大陶庄村村民刘贤荣说。

  刘贤荣今年64岁,丈夫一直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境困窘,被列为扶贫对象。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陶庄镇帮扶干部为她量身订制了一个“苗圃打工+庭院养殖”脱贫的路子。如今,她家稳步摘掉了“穷帽”。这是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施“私人订制”举措,助农精准脱贫的一个范例。

  据薛城区扶贫办负责人刁文奇介绍,过去老百姓很大程度上属于“被动扶贫”,政府扶持什么项目,老百姓就生产发展什么。由于扶贫产品存在同质化,老百姓获得经济效益比较差,“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一度动摇了群众的脱贫意志。今年,薛城区及时调整了扶贫方式,根据贫困户的致富意愿、劳动能力等差异,把准扶贫对象的“病脉”,为他们量身订制“致富套餐”,坚持让扶贫对象自己“点菜”,因户施策,分类扶持,确保了“扶真贫、真扶贫”。当地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此举为该区55%以上的贫困户找到了致富“饭碗”。

  “找准帮扶对象,确定帮扶方式,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刁文奇告诉笔者,为实现精准脱贫,2011年起,薛城区对全区贫困人口进行摸底调查,最终精准识别确定了省定市定36个重点贫困村、13624个贫困户、26190名贫困人口。通过5年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全区1.3万余人先后脱贫,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仅1906户、3862人。

  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确保2018年前“全脱贫”,据了解,该区通过逐户走访摸排,按有无劳动能力将贫困户分类,为每一户“订制”脱贫出路,并制定出帮扶方式:对伤残、孤寡等丧失劳动能力人员,以兜底扶贫、生活保障扶持为主,引导村负责人、致富能人等带头帮助其通过土地出租等形式创收;对因病、因灾致贫的有劳动能力人员,则从生产帮扶上入手,依托农业合作社、公益性岗位、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都有脱贫门路。

  走进唐庄村金唐合作社食用蚂蚱封闭养殖基地,一棚棚密密麻麻的蚂蚱长势喜人。该村共有22个贫困户51名贫困人口,普遍致富无门。针对这一现状,该村党支部书记鹿厚山引导他们把土地流转给蚂蚱养殖大户,劳动力再到基地打工学习养殖技术,愿意养殖蚂蚱的加入合作社创业,每户年均增收3000-4000元。据统计,像这样为贫困户“私人订制”的“造血+输血”扶贫项目,该区已发展到160多个,吸纳680多户贫困户参与并实现脱贫。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人帮、有人带,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包扶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双包双联为民服务”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薛城区全面推行“一对一”扶贫工程,把培养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在172个贫困村建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到贫困村“驻村蹲点、扶贫攻坚”,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扶到点上、帮到根上,切实提高扶贫脱贫的实效性。

  为确保“私人订制”扶贫模式落到实处,薛城区坚持一户一对策、一户一队伍、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核查,建立健全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纪检监察、组织部门组成督察组,深入镇街村居,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的方式,严肃查处扶贫工作中的“庸懒散”行为,彻底解决帮扶工作中指挥落实不力、干部工作作风漂浮的问题,严格奖优惩劣。

  通过推行“私人订制”,薛城区打出了一整套合力扶贫的“组合拳”,激发了广大群众争相脱贫的内生动力,催生了扶贫攻坚的“加速度”。随着一个个帮扶项目落地,一笔笔资金集中注入,该区成功实现了由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环球360在线 - 环球360会员登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