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强资源支配力 实现比较优势创新
发布时间:2016-07-14   信息来源:环球360在线   

    民族地区资源特色禀赋的稀缺性,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特色稀缺赢得市场,把潜在的资源及特色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只有有效地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潜力,才能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资源力转化为经济实力,提升为资源支配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增强其资源支配力,实现比较优势创新的过程。

  随着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民族地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也在变化

  “荒蛮之地”,是20世纪以前许多人对民族地区的看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的形象是地大物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在关注民族地区多民族、多文化、多地处边疆的复杂性的同时,也将封闭、保守、落后等现象视为民族地区的特点。笔者以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民族地区的特点,可以将其概括为资源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文化传统的多元性、制度约束的多重性以及社会发育的不平衡性。

  民族地区的特点内含着经济发展的特色,也构成了民族地区经济特色的基础。

  讨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始终不能脱离其经济特色。从民族地区特点及呈现出的经济特色看,民族地区的经济特色只有在开放、比较的环境中才能呈现出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认定权必须交给市场,因为特色为市场而呈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或者说是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才能显示特色活力。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禀赋的稀缺性和对市场竞争的适应性,是在现实的发展竞争中呈现出的比较优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是其经济特色内在活力的外显。实际上,民族地区的经济特色禀赋与内在活力如果未经具体实践过程去呈现,便只是一种潜在状态。只有当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提示经济特色禀赋的内在活力时,民族地区经济特色禀赋的潜力才得到充分动员并转化为现实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从这个角度看,民族地区的特点在经济发展中的呈现也存在一个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问题。随着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民族地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也在变化。

  其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大规模、大力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明显改善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能源等约束性因素逐渐被化解,民族地区与外部发达市场的距离明显缩短,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也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功能和经济增长的基础,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基本形成。

  其二,全球化浪潮和中国自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放环境,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态势,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睦邻政策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创造了积极条件,妨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正在转化为积极因素。

  其三,人们对发展方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观念的转变也改变着对民族地区特点的评价。新的发展概念对人类多元文化价值的重视,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增强了自信,同时也促进民族地区重新认识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转变发展观念的自觉性。

  其四,随着人类对资源利用和认识的深化,其资源观及对资源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民族地区的资源特色禀赋和比较优势面临着资源观及评价变化的考验;另一方面,资源观的变化也导致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和新资源的发现。

  上述这些变化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特色禀赋和比较优势呈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市场环境,也提出了发展方式转变与比较优势创新的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面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问题,即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外,还有转变相对狭隘的资源观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环球360在线 - 环球360会员登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